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专营机构未来之路
杨海平 宋时颖
在银监会激励政策的引导下,各家银行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就形式而言,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的种类有持牌式与非持牌式;有离行式与在行式;有特色分行、特色支行与小微企业金融中心;有单一型与综合型。就设立专营机构的目的而言,有的银行的确志在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也有个别银行旨在借助政策开设异地分支机构。总体看,众多的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较大部分的专营机构名不副实,与银监会的要求相去甚远。监管部门鼓励商业银行设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的目的在于,通过专营机构落实专营理念,引导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发展理念升级。因而,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的相关战略和规划,完善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的管理体系。各小微企业专营机构要按照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差异化的总体要求,植根本地市场、植根小微企业,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产品、服务模式,创新小微金融技术和风险管控手段,凭借专注精神实现华丽蝶变,以此推动小微金融服务升级。
制定小微企业金融专属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
落实小微企业专营理念,绝不能靠作秀与改换名目。为了推动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发展重点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商业银行应从总行层面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立足长远的战略。
商业银行应该从战略的高度明确小微专营机构在小微金融业务中的核心地位。明确小微企业专营机构为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载体,小微企业产品、服务、管理创新的主体,小微企业金融技术、工具创新的主体,小微金融风险管理创新的主体。
从总行层面规划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的数量、发展步骤及总体布局。按照小微金融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机构分布特点,确定小微专营机构的数量和发展步骤。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商圈、产业链、供应链、园区、集中市场等进行专营机构布局,新设离行式、持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或改造部分分支行为专门从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专营分支行或特色分支行。按照小微企业的开发目标,积极进行市场和机构下沉,将小微专营机构向社区、县域、集镇等基层延伸。
从总行层面加强对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的支持。商业银行应该按照“四单原则”、“六项机制”的要求,为小微企业配备资源。主要包括:一是对信贷额度切块管理,将其中一部分留给小微专营机构,确保小微企业信贷增长完成两个不低于的目标。二是配备必要的专业人员,使得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具备落实“四单原则”、“六项机制”的人力资源保证。三是针对小微专营机构出台单独的财务核算办法。
总行应针对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的业务制定相关事宜。制定专门的风险偏好,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专门的业务考核细则,鼓励小微企业专营机构业务创新,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
统筹考虑小微专营机构发展与商业银行原有发展思路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一是统筹考虑小微专营机构与分支机构之间的关系,尽可能避免小微专营机构与分支机构抢业务的情况。二是统筹考虑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布局与网点优化再造之间的关系。目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建设有新设和原有机构改造两种方式,特别是涉及原有网点改造时,应与网点优化、转型的发展思路保持一致。三是统筹考虑小微企业专营机构与流程银行及社区银行打造的关系。
健全小微企业金融专有的管理体系
建立小微专营机构是落实小微金融专营理念的必要条件,要想使小微专营机构真正成为小微金融的核心、小微金融创新的主体,必须健全专有的管理体系。
建立全方位的管理制度。包括建立专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财务管理细则、产品创新制度、客户管理制度、考核细则,建立全行范围的小微企业专营机构标准化管理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其运转机制。
制定小微企业授信政策。明确一定时期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行业与客户。针对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制定各产品、地区的授信限额。根据国家信贷政策导向,鼓励专营机构对专注主业、符合国家环保政策、产业政策的小微企业予以支持。对授信政策、限额政策进行定期重检与更新。
设立事业部式的内部结构。在实践中,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应按照事业部的模式进行管理,设置综合管理部、营销管理部、授信审批部等内设部门,能够保证专营机构独立运转、独立运营与日常管理。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按照有利于落实“四单原则”、“六项机制”的方向进行内部机构设置。
设置特有的授信流程。立足小微特点,对流程进行梳理,大力推进“评级、授信、押品评估和业务审批”流程的“四合一”,努力做到简单、快捷、一站式。通过差异化授权或者派驻独立审批人,将信贷审批权最大限度下放到营业机构,也可借助后台支持,实现快速审批与流程整合。不管用哪种方式,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的授信项目要实行限时审批,提升服务效率。
明确各环节的尽职标准。在总行层面要明确界定从营销、受理到尽职调查、风险评价、授信审批、合同管理、支付审查、风险预警、风险分类、贷款催收、信贷档案管理直至不良资产管理各环节的尽职标准。针对小微专营机构编写详尽的操作手册,明确各环节的风险点、合规要求,确保总行后台部门能够利用IT系统和相关文档资料对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的业务办理过程进行抽查和监控。
推出小微企业专享的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
小微企业是发展快速且创新活跃的群体,其需求也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特点。因而,商业银行小微专营机构应该根据小微企业的特点,按照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定制化的思路,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
小微企业信贷产品创新的基点从小微企业的显性特征向需求挖掘转变。目前各小微企业专营机构主要针对小微企业生命周期、所处的产业链及供应链、担保和信用增级、还款方式等显性特征进行创新。随着小微企业授信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将更加注重需求挖掘,推出更加特色化、差异化,更加贴近小微企业特点的授信产品。
小微企业授信从单户模式向批量模式转变。依托集中市场、园区、核心企业及其他各类核心第三方,小微企业金融专营机构能够开展批量化的授信业务,增加业务办理的效率。在批量授信过程中,小企业专营机构也可依托总行设立的信贷工厂,实现小微企业贷款从受理、审查、审批的集中化办理。
金融服范围应从单一的信贷业务向综合金融服务方面发展。小微企业专营机构要根据小微企业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上不同的金融需求,提供一揽子、全方位、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包括移动金融服务、IC卡、理财、结算、信息咨询服务、管理咨询、企业财务规划、税务筹划、企业战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并购服务以及其他各类特色化增值服务,针对小微企业业主提供各类私人银行服务。
与客户的关系从点对点的单一结构转变为银行联合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服务于小微企业的模式。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应摒弃狭隘的竞争观点,拓宽思路,安排与各种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共同构造更加完整的价值链,服务于小微企业。
与客户的接触方式由单一的柜面模式向综合渠道转变。商业银行应借助小微企业专营机构构建面向小微企业的包括手机银行、网上平台、自助设备在内的综合渠道体系,升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将以小微企业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具体化,提出要帮助更多的小微企业发展,有的商业银行也提出,小微企业客户的成功是小微专营机构成功的先决条件。实际上,商业银行小微专营机构在服务模式、产品方面的任何创新,如果能够优化小微企业资产负债表,如果能够深入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则一定能够获得小微企业的积极响应。小微企业专营机构从这一点出发进行产品创新、服务模式创新,一定能够实现小微客户与商业银行的双赢。
开发小微企业金融专用的配套技术和工具
细节决定成败。尽管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的引入是小微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但如果没有配套技术和工具,不注重产品、模式创新过程中技术细节的优化,则一切只能是纸上谈兵。
精准营销相关技术的应用。在实践中,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开展精准营销特别是交叉营销。对于小微企业专营机构而言,今后将不可避免地加入这一行列,运用数据挖掘进行客户需求的挖掘、客户的细分,基于需求挖掘进行营销策划与安排。
强化授信等方面的技术创新。目前已有的创新主要有财务还原的技术、非财务信息的应用、交叉检验的技术。随着数量技术的使用,很多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授信方面开始尝试打分卡技术,支持自动审批、快速审批。今后数量技术在调查、审查、风险评价、授信后管理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除此之外,在服务方案的设计、交易结构的设计方面,产品定制方面,以及在现金管理、电子银行、各类增值服务过程中均需要相应的技术和工具。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应该认真总结这些技术和工具,形成标准化文档以便广泛推广。
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定价技术。为了落实独立定价的机制,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定价能力。不论是基于风险或成本的定价、基于目标利润的定价,还是基于客户综合收益的定价、基于市场情况的定价,都需要建立模型,配置参数,明确公式,形成标准化的工具。
完善风险管理技术与工具。总结完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的管理工具和技术。条件成熟的商业银行,可大力推广风险量化技术。
建立专业的小微企业金融风险控制体系
风险控制是小微企业金融升级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没有风险控制体系的升级就没有小微金融的升级。因而,为了配合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的专业化发展,支持其深耕本地市场,商业银行需要对风险控制方式和措施进行创新。
在总行层面对小微企业授信实行精细化的组合管理。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波动对小微企业经营的影响。运用一定的分析手段预先规划和调整小微企业授信的行业、地区、客户结构。数据与IT基础较好的银行,可以借助风险计量实现组合管理。
实行风险监控官、风险经理委派制,增强风控人员的专业性。由总分行风险管理部门向专营机构派驻风险总监,主管专营机构的风险管理,行使授信否决权和风险监督权,与所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形成制约。建立风险经理制,通过平行作业的方式实现风险关口前移。选派熟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客户经理队伍或者风险经理队伍,加强实业、技术与金融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对小微企业发展前景以及主要风险点的把控能力。精细化地设计小微专营机构的问责模式,用过程问责取传统的事后问责,用概率考核取代单笔考核。
不断总结风险识别、监控、预警、处置的技术,将其标准化并嵌入相应的业务流程。条件具备的商业银行可探索将数据挖掘技术、风险量化技术植入业务营销、授信调查、审查、风险评价、风险预警、到期催收及不良资产处置各环节。
对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的风险进行精细化管理。如前文所述,与小微企业的活跃创新相一致,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必然是新产品、新模式、新技术的创新主体,这就要求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做好业务创新过程中的风险管控,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应完善合规与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因为小微专营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如果管理不善,可能成为合规风险事件、操作风险事件多发地段。这就要求各专营机构进一步加强管理,做好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做好重点人员、重点环节的风险防控工作。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中国人民银行抚顺市中心支行)